老話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少年時血氣方剛,讀水滸可能打架斗狠;而三國則是勾心斗角,不利于頤養天年。
但其實三國并非全篇皆是勾心斗角,它更是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平凡之人,是如何走向巔峰,而那些權貴之人,又如何因為一點小錯,而落下神壇。
熟讀三國后,就會發現,一些人的失敗,是注定的,而一些人的成功,則同樣也是注定,他們的行為準則,就注定了今后不會平凡。
書中告訴我們,若能成大事者,則必有這三種特征!
作為草根的代表,劉備劉皇叔的一生,是勵志的一生,從編賣草鞋,到建立蜀國,每一步都極其不易。
很多人并不理解,在當時的大勢之下,劉備是如何能走到最后的,難道憑借的僅僅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皇叔頭銜?
當然不是,就如開頭所說,有些人的成功是注定的,劉備便是如此,一件小事便可知其本心。
當得知臥龍諸葛亮在田野時,求賢若渴的劉備就去請求諸葛亮出山,如有諸葛亮相助,那麼必然是事半功倍。
但劉備的運氣并不好,一連兩次前往,諸葛亮都未在家中,此時的劉備是一方諸侯,雖然勢力不大但小有權力,而諸葛亮也不過是一個有名頭的鄉野村夫。
很多人都勸告劉備不要再前往,不僅掉了面子,還落不到好處,但劉備還是執意前往。
終于,他在第三次成功見到了諸葛亮,并說服他出山相助,在此后的生涯中,諸葛亮確實功勞巨大。
于是很多人認為劉備之所以能夠建立蜀國,無非是諸葛亮的功勞,恰恰相反,可別忘了,是在劉備的多次請求下,諸葛亮才愿意出山。
如果劉備顧及面子,又或是脾氣暴躁,恐怕第一次過后,就再也沒有了下次。
那時候的劉備,并非一無所有,相比較其他人來說,他已經勝出太多,但在劉備自己看來,本事和脾氣并不應該相等,于是就有了后面三分天下的蜀國。
有本事,沒脾氣,這是劉備的行事準則,也是他之所以能夠成就大事的特征。
在生活中,不乏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之人,自以為能力出眾,便無視他人,殊不知到頭來,竟是自己坐井觀天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