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一個作家最好的悼念,便是看他的書,讀他的作品。」
對于陳忠實而言,他的「墊棺作枕」之作《白鹿原》,便是這麼一部應讀之作。
他的文字,充斥著對時代的刻畫,也透露著對人性的思考,他以厚重深沉的文筆,將一段波瀾壯闊的家族歷史呈現給大家。
在一片名為「白鹿原」的土地上,白鹿兩家三代人,上演著一幕幕悲歡離合,生死離別。
白鹿原上的百年變遷,歷史之中的起起伏伏,都在這生死愛恨,權利欲望,得失成長間,讓人驚嘆落淚,欲罷不能。
村上春樹曾說:「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經歷歲月蹉跎,才知世道人心;嘗過失望磨難,才懂命運無常。
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只有看清現實的真相,才能寫出真實的故事,而這也是《白鹿原》成為經典的原因。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鹿原,看看這片黃土地上的人情百態。
01 得失,人生永遠逃不過的欲望
叔本華曾說:
「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許多人都覺得,生命就在于「爭」之一字,唯有爭,才能獲得名利;唯有斗,才能收獲名聲。
然而世間萬物,皆是逆流而上,取之勞累,舍之可惜,到最后,生命糾結在這得舍勝負之間,徒留痛苦,不能自拔。
就如書中的鹿子霖,他一生只想壓白嘉軒一頭,哪怕芥子小事,也要與白嘉軒一爭長短。
李寡婦想要將六分水田賣給白嘉軒,可是這件事卻被鹿子霖知道,他以李寡婦借他錢財為由,也要爭奪這片水田。
到最后,兩人鬧到對簿公堂,最后在朱先生的勸解下,才得以講和。
在之后的日子里,鹿子霖為了自己的私欲,將全部身心都放在了算計白家之上。
為了打壓白嘉軒,他挑動族人鬧事,讓白嘉軒背上造反的名聲,后又教唆田小娥,勾引白家下一輩的繼承人白孝文,然后趁火打劫,敗壞白家。
他為了一次次的得失成敗,縮小了格局,出賣靈魂,最終爭了一輩子,卻落得凍死街頭的下場。
劉震云曾說:「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
得失心太重,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會蒙蔽雙眼,讓人只看欲望,忽略了未來。
柳宗元曾寫過一篇《蝜蝂傳》,講「蝜蝂」這種小蟲,善于背物,凡所遇之物,皆背在背上,最后累死了自己,也不愿放下背上的東西。
人生之所以痛苦,便如蝜蝂一般,太在乎得失,卻忘了生命該如何去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