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善良是一種原始的力量,那麼智慧則是這種力量最好的載體,只有以智慧作為載體的善良才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使人生變得更好。
反之,當善良失去智慧的輔佐,便會使一個人沉浸在自以為是的愚善之中,這樣的人會活在無盡的痛苦之中,因為他不僅不能以這樣的善良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甚至會在愚善的驅使之下,使人生增添無盡的坎坷。
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哪怕當這一切問題顯現于生命中的時候,他也不能察覺到自己的錯誤,還在抱怨著外界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善良一定會帶來真正的福祉,因為因果不虛的這個道理,存在于世間的任何立場。
《尚書.太甲》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及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只要品德純正,無論如何行動都沒有不吉利的;如果品德混雜不純,無論如何行動,都會有兇險。吉利或者兇險不會有差錯,全是在人為,上天降下災禍或吉祥在于人的德行。
人生最該做的,是時刻反省自己的本心是否純正,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心思審視自身,并以自身的品行端正,來求得人生好的福報結果,而不是抱著混雜不純的善良自以為是,將自己自詡為高尚之人。
元代有一個高僧叫中峰和尚,他從小就喜歡佛家的東西,也是與佛有緣,甚至在剛剛認識字的時候就會讀佛經直到深夜。
在24歲出家之后,也是白天干活,晚上念經,後來終于成為一代高僧。
有一天,幾個讀書人一起去拜見中峰和尚,見了中峰和尚之后就問他:「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都避不開這個道理。但是現在有一個人經常行善,但是他的子孫卻不興旺,而無惡不作的人,他的子孫卻十分的興盛,佛說的東西是不是一點根據都沒有?」
中峰和尚就說:「凡人的思想是沒有經過洗滌,被世俗的見解所迷惑,不能得到正確的見解,所以把真善當做惡行,卻把惡行當做真善,這樣的人一直都不怨恨自己,把真假顛倒,反而抱怨上天報應不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