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像舊機器,很難再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修理維護。
真正想讓自己有一個安穩的晚年,便要懂得在年輕時,就趁早考慮將來老去的時候,需要什麼。未雨綢繆,為自己準備好資源,方能更加安穩度日。
老有所依,是一種希望。
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養老希望,寄托在了兒女身上。其實,人這輩子,真正能依靠的人,往往是自己。
到了晚年,伸手找兒女要這些東西的父母,日子大多不好過。
人,手里沒錢,就會活得很卑微,很被動,很沒有質量感。
上個月,我碰到鄰居阿姨,七十多歲的年紀,她在垃圾桶旁邊撿起一個紙箱往回走。迎面遇見我,她把紙箱藏在身后,有些不好意思。
她沒養老金,從農村來,幫兒子兒媳看了幾年孩子,如今孫子長大,兒子給他在這個小區租了房子。
每個月兒子給她八百塊錢的生活費。在城市里住,干啥都要花錢。八百元看似不少,但除去吃喝,買點日用品,再生點小病,錢就不夠花。
每當她找兒子要錢,兒媳總要生氣。她不想讓兒子為難,就偷偷撿點廢品賣,賺點零花。還不敢讓別人知道,怕給兒子兒媳丟人。
毛姆說:「金錢有如第六感官一般,如果沒有金錢,便不可能完全利用其他的感覺。」
晚年,沒有收入,伸手向子女要錢花,總是有諸多的不如意。就算兒女孝順,但總有一種拖累他們的感覺,內心充滿愧疚感。
若兒女和伴侶因為給父母錢再鬧矛盾,那麼生活就會更鬧心。
到了晚年,依賴他人,伸手要錢才能活下去,日子必然過得動蕩不安。
人老了,要學會給自己攢錢,讓自己有錢可以作為底氣,活得更體面點。
人老了,總是會覺得孤獨,活得很沒有安全感。
一些父母,不想讓子女去太遠的地方,甚至覺得,子女不必太有出息,能留在父母身邊就好。
經常打電話給兒女,找各種理由要求子女陪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