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讀史無以明智,非行路無以致遠。
提到中國歷史,首屈一指的便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兼具史學與文學雙重價值,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洋洋灑灑五十余萬字,記載著無數先人的足跡:上至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漢武,3000年歷史畫卷,被太史公司馬遷精彩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之所以被人銘記,不僅是因為他寫出了《史記》這皇皇巨著,更因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無常與人性的力量。
當你感慨生不逢時,或是被命運捉弄時,不妨翻閱一下《史記》。
你會明白,人生可以有苦難,但千萬不要留遺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出生在黃河邊的龍門,那里「山環水帶,嵌鑲蜿蜒」,是個鐘靈毓秀之地,相傳大禹曾在此開香吉士水。
童年時期的司馬遷常「耕牧河山之陽」,在這里,他聽到了許多歷史傳說,看遍了家鄉山河古跡,也陶冶了豪邁靈秀的性格。
他的父親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作文《論六家之要旨》」。
耳濡目染之下,司馬遷也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十歲那年,司馬遷隨父來到長安,得拜名儒為師。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啟發誘導,歷經十年積淀,學業頗有小成。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司馬遷學問有成后,便在父親的指示下離開長安,游學四方。他投身到名山大川的懷抱,開始了自己的人生漫游。
他「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沅湘」,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風雨兼程,披星戴月,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著先人的足跡。
他漫游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憑吊懷古,痛哭流涕;
他來到孔子的故鄉曲阜,與一眾儒生學騎射、行古禮,緬懷先圣,高山仰止;
在孟嘗君的故鄉,他走街串巷,考察民風;在古魏國的都城,他遍訪故老,詳審風俗。
司馬遷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口口相傳的故事。
這段深入民間的生活,讓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與認識逐漸深入,也為日后撰寫《史記》打下了基礎。
《史記》中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