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論語》是一部行為準則,那麼《孟子》就是一部中國人的心理指南。
孟子的一生都在探索「心性」兩個字,一如他自己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林語堂在《需說才志氣欲》中寫道:「現代青年人,應該多讀孟子,常讀孟子。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氣,與青年人之立志卒勵工夫,是一種補劑。」
心路即是修行。
《孟子》中提及的四顆心,便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這句話便出自孟子。
在孟子看來,一個人的惻隱之心,就是他靈魂深處最大的善。
春秋時期,齊景公與大臣們去郊外游玩,無意間看到一位面黃肌瘦的老者。
景公看了,心里很難受,覺得老者非常可憐,便囑咐官吏給予這位老者照顧,免得他再勞累受餓。
一旁的晏子,見景公憐憫老者,便稱贊說:「臣聽說,喜好賢良的人與憐憫不幸的人,是執掌國家的根本,如今君王能憐愛老者,將恩惠廣施百姓,此乃治國之本啊!」
景公聽了晏子的稱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晏子繼續說道:「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臣請求君王下令,派各地官員去調查清楚那些貧弱之人,然后給予他們妥善的安排與照顧,以此彰顯您的德行。」
景公聽了晏子的建議,更加歡喜,馬上答應下來。于是,齊國老弱有養,鰥寡有室,呈現出一片祥和景象。
孟子雖與晏子屬于不同時代,但他們對于惻隱之心都存有一種敬意。
因為他們知道,惻隱之心是引導一個人向善的途徑。
心中有善,才會同情,而真誠的同情能給予弱者敢于面對生活的勇氣。
助人者,人助之。惻隱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性不再冰冷,讓人間更有情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