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道: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
知乎上有人問:「我現在什麼都不缺,但為什麼還是不快樂?」
一個高贊回答是:「因為你擁有的東西里,垃圾太多了。」
我們擁有的,不全是喜歡的。比如貪便宜囤的餅干,不喜歡的工作,不滿意的感情。數量變多,看似什麼都有,不等于快樂會加倍,無論物質還是情感,擁有的質量才與快樂相關。
質量的判定者是自己,只要與喜歡的一切在一起,無論多少,人都會感到幸福。
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所說:
「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
生活的種種,會一股腦地塞給我們。對于不喜歡的,要有斷舍離的意識。否則就會看似繁榮,實則受困于此。舍不下的人情,丟不掉的欲望,拎不清的思維,無一不會成為麻煩。
一個人靈魂所需要的東西,是不需要用錢來買的。只有解決精神的內耗,才能輕松過活,讓生活真正的豐盛、喜悅。
學會說「不」,才是一個人精神成熟的開始。
人生要學會對無效社交說「不」,把時間留給所愛的人與事。
1845年,28歲的梭羅移居瓦爾登湖,開始了他的人生試驗。促使他移居林中的原因,一是想不被打擾地做些私事,更主要的是想驗證一下人們對經濟的依賴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才能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精神事業。
梭羅在瓦爾登湖住了兩年多,他在衣食住行上都做到了極簡。
梭羅所穿的馬褲是鄰村的農民織成的;住的房子是他自己親手搭建的,很多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所花費用也僅只有28.125美元;吃的食物是他開荒自種的農作物和湖里釣的魚。
每年他只需要辛苦勞作6周,就可以滿足一年的生活必需,剩下的時間隨意走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去干自己想干的事。
兩年多來,梭羅斷絕了對物質過多的欲念,過極簡的生活,他充實而又自在,將日子過成了詩和遠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