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一部三國,放眼望去都是家國大事,但歸根結底說的還是世道人心。
讀懂《三國演義》才知道,一個人的命運走向,都藏在他的性格里。
有的人寬厚大氣,在亂世中得以保全;
有的人放縱脾氣,最后落得悲慘下場。
縱覽各路人物,才發現登場與落幕之間,命運的注腳早已寫下。
01
劉備:寬厚仁義,贏在和氣。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劉備從地攤小販到集團總裁,他的優勢,就是和氣。
雖是漢室后裔,卻家境貧寒,只得以織席販履為生,曾幾度寄人籬下。
但劉備寬厚仁義,與人和善,最終草根逆襲,在成都稱帝。
劉備在新野時,軍師徐庶擔憂母親的安危,要離開他。
本來,徐庶計謀過人,又知道太多秘密。
放他歸去,無疑是有弊無利。
很多人都勸劉備,萬不可放走徐庶,但劉備還是選擇成全。
劉備和氣待人,善解人意,讓徐庶很感動,不僅向劉備舉薦諸葛亮,自己到曹營后也未再獻計策。
後來,劉備去請諸葛亮,前兩次未見到人,張飛和關羽都很生氣,但劉備卻未曾抱怨。
《論語》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無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能保持和氣,這是了不起的修養。
劉備第三次去時,諸葛亮還在睡午覺,劉備也不打攪,只是默默等候。
因為劉備的和氣,才能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從此逆風翻盤,大展宏圖。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和風雨順,地和五谷豐,人和福祿增,家和萬事興。
為人能通曉仁義,身有和氣,自然無往而不利。
02
曹操:胸懷寬廣,成在大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正如曹操寫的詩一樣,他志存高遠,格局宏大。
雖是宦官養子之后,被人輕視。但曹操從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是以寬廣胸懷應對動蕩時局。
從驍騎校尉到進爵魏王,曹操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大氣。
官渡之戰取勝后,曹操曾在袁紹的軍營里搜出許多書信。
這些書信,是曹軍將士以及許都官員當初為留有后路,與袁紹暗通往來的憑證。
有人給曹操進言,可以按照書信上的名字,逐一核對,收而殺之。
但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于是,曹操也不看書信是哪些人所寫,就命人將其全部燒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