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是梁曉聲的一本散文集《人間清醒》。在這本書里,梁曉聲先生用細膩、真實的筆觸,記錄了自己在童年時期的辛酸經歷。回憶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沉默無言的愛意,還有人到中年的困惑,以及一些出現在他生命中的小人物。
不管是他自己的經歷,還是其他人物的故事,相信這些文字都會引發我們對平凡生活的思考。
讓我們跟隨梁曉聲先生的腳步,去尋找那份獨屬于自己的清醒,看清哪些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的東西。
1
成就一個人的,往往是「屏蔽力」
很多時候,我們滿足于自己的生活現狀,過著心安理得的日子。卻會因為聽了一些外界質疑的聲音,開始反復焦慮和擔憂。
有些人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過得很好,不惜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和對方爭辯。這不僅把原本寧靜的生活搞得烏煙瘴氣,還耽誤了很多事情的進度,阻礙了我們的成長。
而一個擁有「屏蔽力」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梁曉聲小的時候,一家人七八口人都住在人多口雜的大院子里,房子還不到三十平米。父母祖輩十幾代,都是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為了養活家里的幾個孩子,父親不得不外出打工,隔兩三年才能回來和家人團聚一次。
在整個院子里,他們家因為太窮,又沒有父親這樣的大男人在家里「撐腰」,經常會受到別人的歧視和侮辱。
當時,梁曉聲的母親每天會在夜晚的燈光下,一邊縫補,一邊給孩子們講從外祖父那里知道的故事。這些故事吸引了梁曉聲和他的兄弟姐妹們,也分散了他們對外界是非的注意力。
正是這樣,那些街坊鄰里的閑言碎語,才沒有干擾到他們。而母親講述的故事,更是滋養了孩童時期的心靈,甚至為自己后來的創作風格也帶來了影響。
只要活在這世上,就很難避免是非。如果過于在意別人說過的話,浪費時間和不必要的事情糾纏,不僅會耽誤我們的生活,也會讓自己變得面目可憎。
尼采說:「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越是在嘈雜的環境下,我們越要學會選擇性地屏蔽外界的某些聲音,不被他人的情緒和言語左右。
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再不緊不慢地過好眼前的日子。
2
比起同情,尊重才是更好的修養
俞敏洪曾說:「只要出于同情心和面子做的事,幾乎都會失敗。」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對別人的同情是一種善意。但實際上,這種同情心有時候不僅會給他人帶來傷害,也會讓自己感到羞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