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句話很消極,也很寫實得道出了許多普通人一生的無奈。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究竟價值幾何?這一點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每個天地之間的人都十足渺小。蘇軾曾經站在哲學的角度,對人生在世有一個非常中肯的比喻: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且不論一個人杰出抑或平凡,他的一生終會成為歷史車輪下的一顆塵埃。因此,關于如何過好這一生,我們只能從微觀的角度去尋求一個最佳答案。
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的個人自傳《人間采蜜記》中,我找到了某種能讓心神為之一振的答案。
對于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而言,他們都非常渴望自己的人生在他人看來是完美、無懈可擊的,求取世俗定義下的成功人生,但是李銀河偏不。
李銀河深入淺出地用一個比喻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人間如花叢,我只是從中采擷一點點精華,對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隨心所欲。
在這本自傳中,李銀河坦誠而通透地向讀者講述了她一生的故事,一切正如她所主張的人生觀:自由美好,真誠灑脫。
1952年的立春,李銀河帶著整個春天降生北京城。李銀河出生于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人民日報報社的創社元老,一家人的住處坐落于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比一般孩子幸運的是,自出生伊始,李銀河便一路見證身邊的繁華熱鬧。
好景不長,這段無憂無慮的歲月過后是接踵而來的卻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14歲的李銀河尚不懂何為文革,但是她親眼目睹了身邊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校長、老師們,甚至是爸爸媽媽成為被斗爭、被批斗的對象。
身邊出身高干家庭的同學們也都難逃厄運,有的甚至痛失自己的父母。
李銀河自身也因此被孤立為「自來紅」。這段經歷在李銀河的童年中無非是黑暗而殘酷的,但是她反而感到慶幸。從小家庭的保護傘一直將李銀河與真正的社會隔離開來,文革的經歷反而讓她更深入理解了苦難的意義與社會的不公,培養了她對人的同情與質疑精神。
精神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童年的遭遇對一個人成年后建立三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段特別的遭遇的確深深影響著李銀河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學家,以及中國第一位性研究學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