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大人的啟示錄,也是孩子的教科書。
金庸曾經說過:「《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一部《三國演義》放眼望去都是家國大事,但是歸根結底說的還是世道人心。
其中蘊藏的六個人生大忌,更是值得后人引以為戒。
01言而無信,反復無常。
俗話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相信每一個少年人在讀三國的時候,都覺得呂布非常厲害。
然而,在群雄角逐之中,呂布不僅沒有成就大業,反而江河日下,日暮途窮,身死白門樓。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
「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一語道破呂布功敗垂成的殘酷真相。
縱使勇冠三軍、天下無敵,呂布卻丟失了人生最大的一張底牌:誠信。
為利他先殺義父丁原,為色又殺義父董卓,后又轉投袁術、張揚、袁紹、曹操,復投復叛。
一生六次易主,被稱三姓家奴。
呂布被曹操處死前,曾因劉備違反承諾,拒絕為其說情,大罵劉備「是兒最叵信者」。
也許至死他才真正體會到,言而無信者的可怕。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
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
失足,你可以馬上站起。
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02智小謀大,利欲熏心。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先后建立政權。
但是,在三國里第一個稱帝的,不是曹劉,也不是孫權,而是袁術。
袁術貴族出身,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交遍天下,比起同父異母婢女所出的大哥袁紹,更是嫡子嫡孫。
按理說這樣的人,稍微有點智商,都可以在東漢末年的那個亂世中呼風喚雨。
可他偏偏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稀爛。
《三國演義》里有這樣一個橋段,十八路諸侯之中孫堅做先鋒,一路直搗黃龍。
袁術負責盟軍的總后勤,可他竟然害怕身為下屬的孫堅做大,故意延緩糧草供給,一手點燃了盟軍瓦解的導火索。
孫策帶著傳國玉璽投靠袁術,袁術得了玉璽,想都沒想就自立為帝,把自己陷入眾矢之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