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得以站在諸多生物形成的生態圈頂端,一大特點就是因為人類能夠勞動、會分工,另一大特點可以說就是人類之間的語言了。
靠著意義豐富的語言以及語言帶來的復雜意義體系,人類社會得以繁榮發展,人類文明也靠著語言和文字延續千年。所以說語言在人類社會當中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偉大發明。
然而,語言也正如一把雙刃劍,語言的傳播性以及豐富的意義系統也使得人們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會遭遇許多「誤會」。
就像是中國傳統的俗語一般,「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兩句俗語都是膾炙人口的,但是兩句的意義卻形成了一種矛盾:真話往往是最有價值的,
但同樣的,真話聽上去也比較刺耳,讓人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怎樣在與人交往時又說真話、又不得罪人,就成為了最高級別的語言藝術。
這一切都是因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人性最大的弱點是喜歡聽謊言,即便這些話聽起來很不可信,也依然會因為其「好聽」、「中聽」而輕信。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語言的復雜性。也許有的人會疑惑:我們從小就接受語言方面的教育,那麼小的年紀都能夠學會,有什麼復雜的呢?
誠然,幾乎所有社會當中語言教育都是自幼開始的,但那時學習的只是發聲、讀寫以及簡單的字面含義,并未接觸到深層的語言含義,因為語言的深層次意義是蘊藏在社會交往之中的,只有進入了社會,開始真正的與人交往,個體往往才會開始思索語言的背后含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時期開創「貞觀之治」盛世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便是一個善于「聽話」的君主。
與其他朝代「伴君如伴虎」的情況不一樣,他手下的文臣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都以敢于上諫、耿直直言而出名。
唐朝開國之后,曾有人告訴李世民,魏征之前曾經為組織起義軍的竇建德與李密服務,之后又為自己的兄長、玄武門之變的敗者李建成出謀劃策,建議對方誅殺自己。李世民問道為何當初要挑撥他們兄弟間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